快手(Kuaishou)是中国一家领先的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,成立于2011年。其融资历程和估值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概述:
1. 早期融资
- 2012年: 快手在初期主要专注于图片分享应用,后来转型为短视频平台。2012年左右,快手获得了来自天使轮投资者的资金,但具体金额未公开。
- 2014年: 快手开始逐渐转向短视频内容,获得了来自红杉资本的A轮融资,金额约为500万美元。
2. 发展阶段
- 2015年: 快手继续扩展用户和内容,获得了B轮融资。此时,快手的用户已经开始增加,平台逐步形成了基于短视频和社交的生态。
- 2017年: 快手完成了C轮融资,金额超过了10亿美元。此时,快手的用户基数快速增长,已经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短视频平台之一,与抖音竞争。
3. 进入主流市场
- 2018年: 快手获得了D轮融资,金额达到10亿美元以上。随着短视频市场的快速增长,快手在这一年开始加大对内容创作者的扶持力度,并尝试探索直播、电商等变现模式。
4. 上市阶段
- 2021年2月: 快手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(HKEX)上市,股票代码为01024.HK。快手通过IPO募集资金约为60亿美元,发行价为115港元,上市首日市值约为6180亿港元(约合798亿美元)。
5. 估值变化
- 在上市之前,快手的估值已经超过了180亿美元。上市后的市值波动较大,受市场大环境和公司业绩的影响,快手的市值一度低于其上市时的估值,但依然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有重要影响力的玩家。
快手的估值和融资历程反映了其在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崛起,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,快手通过持续的内容创新和平台生态建设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。



站内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。请联系我们,一经核实立即删除。并对发布账号进行永久封禁处理.
本文网址:/show-46-8695.html
复制